中國橡膠網訊 目前,中國已是世界汽車第一生產大國,2014年的汽車總產量達到2370萬輛;全國公路總里程超過500萬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1.2萬公里,汽車貨運量和客運量分別約占全國運輸量的60%和70%;轎車的普及率逐步提高,拉動輪胎內銷市場長期穩定發展。
中國橡膠工業協會《輪胎標簽制度研究》工作報告中提出,我國輪胎產業發展的五大現狀。
一、市場規模穩增趨緩,行業經濟運行形勢面臨挑戰
在全球輪胎生產中,美國曾多年一直處于首位,日本緊隨其后。但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,輪胎產業隨之登上新臺階,2005年,中國輪胎產量達到2.5億條,2006年達到2.85億條,超過了美國的2.23億條,此后一直保持這一優勢,連續十年位居世界第一位。
2010年,中國輪胎業產銷量達到近15%的增幅。隨后受限于2008-2011年行業高速擴張,結構性產能過剩嚴重,輪胎產業發展步入結構調整期。從2011年開始,中國輪胎業增幅放緩趨勢明顯,行業整體增幅保持在5%-10%。
2015年以來,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,輪胎行業開始出現負增長。
二、企業競爭日趨激烈,兼并重組步伐加快
在中國,規模以上輪胎生產企業總數超過500家,約有300余家生產企業通過了“CCC”強制型產品安全認證。目前,外資輪胎企業在中國約有40家,其產量占據全國輪胎總產量的近一半,其中轎車輪胎占據國內市場的70%,載重輪胎占據20%的份額。
三、產品技術面臨升級壓力,環保節能降耗成必然趨勢
根據調查結果,30%左右的國產輪胎尚未滿足歐盟第一階段標準;50%左右不滿足歐盟第二階段標準。由于40%的國產輪胎市場依賴出口,國際技術壁壘迫使企業進行產品技術升級。
在國內市場上,內資企業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嚴重;中高端產品以外資企業為主,市場供不應求;龍頭內資企業正在積極謀求轉型,以爭奪更多市場份額。
汽車整車企業受國家燃油消耗限值、尾氣排放控制等強制性政策約束,加上消費者對整車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,高性能、節能環保輪胎產品成為整車企業配套體系的重要一環。
國家層面也高度重視綠色輪胎,相關政策將集中發力,引導或強制影響輪胎產業發展。
四、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效應明顯,更需深化合作
輪胎企業以整車產品要求和市場需求為第一原則。根據整車及輪胎產品的技術發展要求,進行結構設計、材料配方創新,同時實現與上下游企業聯合開發、互補合作,形成戰略性技術聯盟,是推動國內輪胎企業占據技術制高點、保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基礎。
橡膠原材料方面,除天然膠外,合成膠品種在“十二五”期間已填補較全,尤其是輪胎用的丁基膠和鹵化丁基膠,溶聚丁苯膠、異戊橡膠、稀土順丁膠等合成膠的總產能已達到500萬噸(2015年達518萬噸)。即使輪胎的合成膠使用比例由現在的40%提高到60%,國產合成膠也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。另外,骨架材料、炭黑和助劑等品種也基本上能滿足輪胎生產需求。
在裝備方面,從傳統工藝的意義上來說,從煉膠到硫化乃至檢測設備,國內裝備基本上能滿足生產的需求,且在“十二五”期間研發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,為“十三五”的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。
五、國家加強法規體系引導,行業監管趨嚴
國家主管部門近年來逐步意識到,輪胎行業在實現高速發展的背后,存在影響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隱形矛盾,因此,陸續出臺引導性宏觀政策及強制性監管法規,如《環保法》、《輪胎產業政策》、《輪胎行業準入條件》等,加強對輪胎行業的引導和管理。